Tag Archives: 兒童

親親自閉兒

父母是訓練自閉兒的最佳導師,他們以愛建立安全信任的親子關係,若能學會一些訓練方法,必能在生活裡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。我最近帶領了一個自閉兒的訓練工作坊,體驗了親子互動的效果。

自閉兒在社交、語言和行為等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。由於父母每天都和自己的自閉兒相處,他們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,明白用甚麼方式會令孩子更有效地學習。在工作坊的一次課後檢討裡,我謙卑地聽取意見,自閉兒的父母建議用實物代替圖片和把行直線改為走彎路等。我發現他們的坦誠分享對課程幫助很大,當我按孩子實際的能力把活動稍作調整後,他們和孩子都增加了成功感,不但促進了親子關係,更有助孩子的學習。

對著情緒不穩定的孩子,家長有時急於要令他順服,就說出了威嚇的話,家長不以為焉,認為這是最快和最直接的方法。 然而,我發現一個常被言語威嚇的孩子在自由玩耍的時候,屢次拿著玩具車互撞,這或多或少反映了在現實中的親子矛盾。自閉兒未能用言語充分表達內心的感受,故此在生活裡受到的壓力和挑戰,只能借助玩具來宣洩。其實,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,這可以是家長幫助他們學習的良機,家長可試用情緒字辭幫孩子說出其內心感受以作安慰。孩子在當下經驗著情緒,又聽到相關的情緒字辭,且得著父母的安慰,豈不會提升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覺察嗎?

一位自閉兒母親道出了多年來的辛酸,丈夫和家人都放棄了孩子,對他不聞不問,認為他沒有希望了,唯獨她不放棄,多年來竭盡全力照顧和教導孩子。在有限的社會支援下,她自創了一個好方法,就是每帶孩子到一個地方都用手機拍下過程,回家和他一起檢視並向他講解過程,結果孩子在6歲時終於開口講話了,一家人高興不已,爸爸對他刮目相看,開始關注孩子了。真的不要輕看孩子的潛能,這孩子在今次工作坊裡學會的竟立即用在生活情景中。在一次參與活動後,孩子和媽媽搭巴士回家,在巴士上,他不小心踢到身旁的伯伯,竟主動向他道歉 :「對唔住!」,並把手上的活動單張送給對方說 :「交比你。」這些對話都是在社交訓練裡學到的,他能類化到現實生活裡,並適當地運用出來。

父母愛錫子女,因為他們是自己的骨肉,這是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。這份溫馨的親子關係對自閉兒來說,好像肥沃的土壤,培育他們成為一棵棵可愛的幼苗。

詹玉冰
個人、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
同心輔導室

遊戲見親情

「與孩子相親相愛,共享天倫之樂」是普天下為人父母的理想。然而,按著孩子健康的身心發展,孩子有時會同父母保持距離,甚至築起圍牆,自我保護,不自覺的想獨立自主。有些父母會誤以為孩子「不聽話」,採取嚴厲或放縱的管教方式,希望藉此與孩子拉近距離。可惜當父母在孩子後面追,孩子卻不斷往前跑,形成了兩代的追逐關係。

其實胎兒在母腹裡,已經開始同父母有緊密的連結。懷孕的母親對胎兒的舉動特別敏銳,喜悅的同丈夫分享胎兒的一動一靜,丈夫會好奇的用手摸妻子日漸漲大的肚皮,甚至把耳朵貼近,聽胎兒的心跳聲。父母與子女的親密關係,始於懷孕期。

嬰孩出生為父母帶來了驚喜。大多數的父母都會為嬰孩費盡心思,呵護備至。他們會留意到嬰孩的成長,並與人開心分享:「看,他長得多像我。」、「他打開了眼睛…對著我笑。」、「他用手抓緊我的指頭。」、「他用腳掌大力撐著我的大腿。」此時,兩代關係仍是緊密相連的。

那麼,父母和孩子何時變得有距離呢?當孩子在地上爬行,四處探索,或者主動放開父母的手,要自主的走動,並做自己喜歡的事時,便開始明顯的製造出距離。又當孩子漸長,聽懂父母責備的說話,而感覺羞恥和罪疚時,心裡不想受管束,便刻意和父母產生距離,以增加一點安全感。孩子入學讀書,在功課上常與父母起衝突,孩子看到父母生氣,感覺不被明白,又不懂表達自己,唯有自我防衛,與父母在情感上保持距離。

在兒童遊戲輔導室裡,孩子與人疏離的心態在遊戲中表露無遺。一位8歲的女孩築起私人的「秘密機地」,她躲到角落裡,用自己的身軀遮住手上的BB公仔,她想用工具為BB檢查身體,但怕做得不好而遭受批評。她對輔導員說:「這是我的秘密機地,你不要看著我…。」原來其母總是挑剔她的錯處,她習慣在家裡築起「秘密機地」,以策安全。另一位7歲的男孩竟向輔導員透露了心事,並說:「這是我爸爸不知道的,我沒有告訴他。」

雖然孩子都同父母有某程度的隔膜,但遊戲卻可拉近彼此的距離。一位11歲的女孩近年因喪母,與爸相依為命,爸在管教上較嚴厲,她則表現沈靜。爸很想明白她多一點,於是前來遊戲室一起玩耍,增進溝通。在擲飛標的過程裡,每當爸擲近紅心時,女兒都用求助的眼神偷偷望向輔導員,心在說:「怎麼辦?他擲得比我好,我感覺有壓力。」她似乎在爸面前未有足夠安全感去表達感受,寧願選擇沈默,任由焦慮藏在心裡。爸耐心的向她分享擲飛標應有的姿勢,沒想到她竟放下防衛,跟著爸的指引,一擊即中了紅心。她的焦慮釋放了,越來越開心和輕鬆。接著是用顏色配對圖片的遊戲。今次孩子教爸爸玩,爸發現自己對色彩的反應不足,很快在孩子面前認輸了。相信這是他們調換角色的新體驗,有助孩子在父女關係中,建立自信和成功感。最後亦是最剌激緊張的部分,是二人合作用紙咭建高廈。過程中,二人互相提點,互相支援,親情盡露。有一刻,爸不小心把高廈弄倒了,女兒默默的為爸效勞,把高廈恢復原狀,待爸繼續砌。這一刻可算是最溫馨的,爸發現女兒一直埋在心底的愛!

遊戲可使兩代放下防衛,拉近距離,表露原初的親情。

詹玉冰
個人、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
同心輔導室

我有用/可愛嗎?

有些人在影相時,喜歡豎起大拇指或用V字手勢,無疑這是個得勝的姿態; 也有些人喜歡賣萌,擺出一副可愛的樣子。加拿大攝影治療師Judy Weiser認為人在鏡頭前擺甫士,是要展示一個面向世界的自我。根據這個概念,相信被攝者都想向世界呈現自己內在的某個部分,而最常見的包括了「能力」和「可愛」這兩部分。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在其文章<挑戰人性複雜深刻的難題>裡,認為「我有用嗎?」和「我可愛嗎?」都是人一輩子要尋找答案的兩個難題。

孩子在心底裡也會常常問父母這兩個問題,例如孩子會拿著剛完成的畫作,興高采烈地問:「媽媽,你看我的畫,我畫得好嗎?」這時,孩子其實想得到母親的認同、肯定和讚賞,心底裡希望確定自己的能力,為「我有用嗎?」尋求正向的答案。又例如孩子知道爸爸會帶弟弟去公園玩,他或許會緊張地走到父親跟前,問:「爸爸,我也想去,你會帶我一起去嗎?」這時,孩子想得到父親對弟弟同等的愛錫,希望自己受歡迎和被關注,彷彿為「我可愛嗎?」尋找肯定的答案。

若父母明白孩子內心的需要,自然懂得以溫柔的回應滿足孩子。相信上述的媽媽不會急於在畫面裡找錯處,以幫助孩子畫到一幅更好的畫作,因為這絕不是孩子的來意,反而會給予孩子適切的肯定;而以上例子的爸爸也不會惡言相向,借機教訓孩子一頓,因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心,令他覺得自己不可愛,反而會傾聽孩子的訴求,並給予同理和接納。

六歲以下的幼童,多過著由父母主導的生活,他們不懂自我肯定,或像學齡兒童有老師同學的群體認同,所以幼童尤其需要父母在「能力」和「可愛」這兩方面的認同。可惜有些父母喜歡向孩子說反話,企圖用激將法幫助孩子成長,或和孩子開玩笑,以取笑和嘲弄的方式和孩子嘻戲,沒想到幼童的心很純真,會照單全收父母的話,以此建立了過低的自我的形象。因此,愛錫孩子的父母都要憑愛心向孩子說實話,為孩子打造美好的心理根基。

詹玉冰
個人/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
同心輔導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