憑著愛,走進孩子的世界

有些父母會問﹕「為何孩子不自律?」「為何孩子不願吃飯?」「為何孩子發脾氣?」「為何……?」父母總喜歡對準問題去探究原因,希望最終能為孩子解難,讓孩子健康成長。其實,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裡,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,可是問題似乎是層出不窮,當一個問題解決了,下一個問題又會出現,甚至幾個問題一起浮現,令父母擔心不已。

然而,有些父母會追問﹕「孩子的世界是怎樣的?我如何能走進去了解他/她們?」要進入孩子的世界可以從關係開始。近年來,親子關係是個熱門話題,常被家長、社福界和教育界掛在嘴邊;坊間機構紛紛舉辦親子活動,令到親子意識愈來愈受父母關注。有些父母會在假日陪孩子踩單車,一家人做孩子喜歡的事情;有些父母會相約孩子一起散步,和孩子邊走邊談;有些父母卻未得其法,與孩子的關係困難重重。無論如何,大多數人都認為若要走進孩子的世界,親子關係是第一步。在安全的關係裡,孩子信任父母,自然願意打開心門,讓父母進入,一起分享心事。

在親子關係上,家長可能會遇到障礙。以下的故事(人物用了化名)或許顯示了兩代的矛盾關係。偉雄和美玲結婚7年,有個4歲大的兒子朗朗。夫婦一直都為兒子煩惱,因為朗朗3歲開始就常發脾氣,對人不瞅不睬,憤怒時會用手打父母,是家中的小霸王,非常難管教。回看朗朗的成長過程,原來他自小就在外婆家裡住,父母因為工作忙,平日無暇照顧他,所以周日才到外婆家探望朗朗。那時,雖然已發覺朗朗常悶悶不樂,但父母卻不以為然。直至朗朗3歲時,外婆漸多病痛,美玲決心辭去工作,接朗朗回家專心照顧。豈料朗朗表現情緒化,無論父母用甚麼方法去關心,朗朗都不受安慰。學校把這個家庭轉介給社工協助。

在輔導室裡,美玲憶述自己成長於重男輕女的家庭,童年時得不到父母的關愛。成為母親後即使心裡很疼愛兒子,卻很難向他表達自己的情感,所以,當她和孩子相處時,遇到孩子發脾氣,她便感到氣餒和難受,「打罵或疏離的方式都試過,但孩子始終沒有改變。」在輔導過程裡,美玲嘗試接觸和處理童年的傷痛,把這傷痛包紥和醫治後,美玲得到釋放,內心有更多力量和空間去接納和包容孩子,發揮其母愛之餘,又懂得控制自己情緒。她先了解孩子的需要,然後循循善誘,給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指引,讓孩子有規矩可守,不再做家中的「小霸王」。美玲說﹕「現在當朗朗發脾氣,我會先冷靜自己,不讓這小霸王操控我,經過一輪拉鋸戰,他最後都肯順服,結果我能取回媽媽應有的權威,給他合宜的管教。」此外,偉雄在親子關係上,也感到吃力。他自小就在契媽家中寄養,12歲才和親生父母一起住,所以和父母關係很疏離,不懂如何與他們親近。偉雄說﹕「我坐在一旁看著朗朗玩,心裡面已感覺滿足。即使有時我和他一起玩,不知何解…我會缺欠耐性,很快便把他交回太太照顧。」他對朗朗是若即若離的,雖然心裡很愛錫他,但卻難於開口去表達,更遑論去擁抱孩子。他一直把父愛藏在心底,以致朗朗沒法接收得到,二人之間欠缺了一份親密感。在輔導遊戲室裡,偉雄嘗試放開懷抱,好像自己也回到了童年,和朗朗一起玩,一起笑;又開始有眼神和身體接觸,偉雄真真正正進入了他孩子的世界,分享一起玩耍的樂趣,又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愛。

在這故事裡面的父母,帶著本身成長的傷痛,進入婚姻,在教養孩子上遇到了障礙,就像兩代之間隔了一道無形的圍牆。然而,父母始終愛錫自己的兒女,這份愛正正能幫助父母跨越障礙,走進孩子的世界,了解孩子的需要,給孩子關愛和尊重,在成長路上與他們同行。

走筆至此,想起耶穌基督在2千年前,也憑著愛,親身走進了祂兒女的世界。《聖經》裡面記載了許多主耶穌生平的事跡,都反映了耶穌如何體恤祂兒女的需要和幫助他們。「就是瞎的可以看見,瘸的可以走路,患痲風的得到潔淨,聾的可以聽見,死人復活,窮人有福音聽。〈太11﹕5〉主耶穌不只行神蹟,祂也有人性的一面,祂與受苦的人同悲,祂同理那些在患難中的人,「耶穌哭了。」〈約11﹕35〉祂愛兒女的心,驅使祂到世間來。同樣,我們愛兒女的心,也能叫我們排除萬難,放下自己童年的傷痛,走進孩子的世界去愛他們。

詹玉冰
個人、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
同心輔導室